从化这家店一尺一剪为你私人定制

  我想开个服装定制店  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7-15 14:53:39

  信息时报讯(记者 黄林宜)晨光微露、旭日东升,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中华路巷子里的东昌针线店开门营业,老板田李从开启了一天的工作。他熟练地从一排挂着的布料中取下一匹,拿出尺子对照着尺寸开始裁剪,随后坐到了缝纫机前,随着“嗒嗒、嗒嗒……”声音响起,田李从熟练地移动布料,脚针便开始在布料上快速游走。

  今年53岁的田李从是位从事裁缝行业37年的老手艺人。16岁时,田李从带着200元“拜师费”,离开家乡安徽,前往上海学习裁缝技艺,一脚踏进了裁缝这个行当。

  “那个年代的职业选择没有现在这么多,裁缝是蛮吃香的职业,那时候我哥哥姐姐在老家每月工资大概是30元,而上海的裁缝师傅上门为客户做衣服,一天就能挣10元。我当时想,如果能掌握这门手艺,养家糊口是没问题的。”

  与其他行业的手工劳动者一样,裁缝师傅也有他们的“行业规矩”。田李从在上海做了三年学徒,分文不拿,从最基础的挑裤脚、钉纽扣做起,慢慢学习量体裁衣、飞针走线……

  出师后,田李从继续在上海给客人定制衣服,“我还记得我独立制作的第一件衣服是一件中山装,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,做完很有成就感。”就这样,田李从的裁缝手艺一针一针堆叠、一件一件累积。

  20世纪90年代初,田李从经朋友介绍到广东东莞的服装厂工作。1993年,有位上海的老板委托田李从到从化开设婚纱厂。“那一年我在从化做婚纱,做完经飞机发货到上海人民路的批发档口。但是人民路拆迁改造,婚纱档口没有了,婚纱厂也就做不成了,我就做回我的裁缝老板。”据田李从回忆,1994年,他在从化城内路租了一间铺子,正式做起了自己的裁缝生意。

  2012年左右,田李从得知,东昌针线店的老板由于身体原因需要转让店铺,他便将铺子盘了下来,田李从告诉记者:“原来的东昌针线年左右,我接手之后,一边做针线店的生意,一边在店里做裁缝。”

  “1996年到2000年,生意最红火,定制衣服的人很多。”田李从带着些许自豪地告诉记者,时常有人辗转多程、慕名而来,他有时需要加班到晚上,甚至通宵赶货。

  可惜,再繁荣的裁缝手艺也在机械化生产、互联网店铺的巨大冲击下,迅速走向衰落。“从化以前裁缝店还是蛮多的,后来慢慢没有生意了,大家纷纷改行。”回忆起当年属于裁缝的“黄金时代”,田李从有些感慨。虽然很多裁缝师傅都纷纷寻找新的出路,但田李从仍然守着这间小店留在从化。

  “这块布料不错,我想做条裤子。”记者采访时,恰有客人到店选布制衣,田李从一边拿着手里的软尺测量着客人的腰围和腿长,一边询问着客人的意见:“想要宽松点还是紧身点呀”,随后将尺寸、客人的联系方式记录在册,约定取衣服的时间。

  “我有一位熟客每年都会找我做十几件旗袍、连衣裙,现在也有一些学校、公司找我定制工作服,量少的订单我会接,太多我就做不来了。” 田李从说,做衣服是细致活,讲究慢工出细活,布料上小小的尺寸偏差,就可能导致衣服不合身。他只有慢下来,把衣服做到最好,让客人满意。

  当被问及还会坚守多久时,田李从面露犹豫,“说不准,可能再做七八年吧。主要是现在眼睛状况变差了,近视加老花,穿线、做些精细的领子时比较困难。”

  一尺一剪裁时光,一针一线缝岁月。制衣近四十载,田李从认真对待手里的一针一线,量体裁衣的一毫一厘。这一针一线织就了匠心,这一毫一厘赢得了信赖。田李从说,周边很多居民都是他的老顾客,老顾客又带来新顾客,新顾客慢慢变成老顾客,他用自己的手艺,缝补岁月情怀。